秦始皇二十六年四月下旬,卓鐵扶着鋤頭,站在渾濁的渭水河邊,打量着自己的新家。
他們的新家,坐落在杜亭以東,芷陽以西的「豐鎬之間」,這裏本是周朝的舊都,驪山之難後廢棄了,早沒了昔日的城闕宮殿,也沒了都市的繁盛榮華,只有一片郁茂的黍苗盡情生長,狐狸所居,豺狼所嗷,偶爾還傳來一兩聲野雉的長鳴。
這片土地乃是五苑之一」上林苑「的北緣,一直沒有開發,直到十多年前,秦始皇的祖母夏太后選了這裏作為自己的陵寢。
夏太后並非正室,故不能與秦孝文王合葬於杜亭以西的壽陵,便在壽陵和兒子莊襄王芷陽陵墓間選了一片荒地,還留下遺言說:「東望吾子,西望吾夫。後百年,旁當有萬家邑。」
秦始皇顯然將老太后的遺言放在了心上。不必等待百年,隨着移民的到達,這裏已經建立起了一片簡陋的居室,供移民們居住。嚴格劃分了里閭什伍,選出了里典、伍老、鄉三老。又派了一位鄉嗇夫來管轄,讓所有人登記戶籍、姓名,並自書年歲。
居民點外,柵欄牆垣也在慢慢夯壘,以防止苑中野獸來襲擊人畜,樹林草地被一把火燒成白地,大概是等他們徹底安頓下來以後,去開闢田畝。
雖然結束了長途跋涉,但卓鐵等燕趙移民仍在擔憂,因為此時春耕已過,種粟已經來不及了,又不允許去外地買糧,秦吏官府會白養他們到明歲秋天麼?
光是被安置在杜東的,就有千餘戶人家,整個渭南上林苑周邊地區,像這樣的移民點,起碼有十個。數萬人得吃百多萬石糧食,這可不是小數目,更別說分散在內史四十個縣的數十萬移民了,一年下來,起碼要五百萬石糧食。
這天,黑衣黑冠的田佐吏、倉佐吏召集了每戶的人,打消了他們的焦慮。
「依秦律,男子每月發糧食一石半,身高不足六尺五的小男子及女子,每月發糧一石,孩童則有糧半石。」
按照之前登記的戶口本,各家在五月初一去領這個月的口糧,卓鐵家共有糧三石,好歹能吃飽。
可當移民們領到糧食時,打開麻袋一看,卻都傻眼了。
原來,分發下來的,竟然不是粟,而是麥!
「上吏,只有麥?」
卓鐵自己倒是不要緊,可妻子身體不好,兒子年幼,若頓頓麥飯,肯定會吃出毛病來。他不知道,這是因為人體內缺少小麥澱粉消化酶,食麥飯會出現消化不良等不適症狀。
「從現在起,直到明歲四月,汝等的口糧只有麥!」
秦吏掃視這些敢怒不敢言的山東遷虜,露出了笑:「若不願吃麥飯,可去渭水邊的水磨坊,以三十錢一石的價錢,可將麥子磨成麥粉,內史還會派庖廚來各邑,教授制麥餅之法!」
麥比粟稍便宜,一石也就三十錢不到,卻要花相同的價錢去磨麵,明眼人一看,就知道是在宰人。
尋常農夫肯定捨不得,寧可嚼着難咽的麥飯,也不願出這筆冤枉錢。
但山東移民們本就是當地富戶,被遷移前,全部家當都換成了金銀錢帛,錢他們不缺,缺的是養尊處優慣了的生活。
從灞橋到杜縣,他們有幸吃了幾頓名為「饢餅」的食物,據說就是麥粉製成的。雖然眾人吃不習慣,但還算可口,而那位叫囂着打死不食麥的王富戶,已經吃上了癮,說麥餅的味道要比粟米黍米要強。
如今秦吏只給了他們兩個選擇,所以大部分人在略微糾結後,咬了咬牙,還是扛着麻袋,往水磨房走去。
一個民謠,也在山東移民里傳播開來:
「寧食饢餅一口,不吃麥飯一筐!」
……
章台街黑夫家中,看着面前擺在盤中,麥黃色、熱氣騰騰,還裹了點肉餡的饢餅,秦墨程商聞着香味,咽了下口水,卻遲遲沒有下手。
他看着對面案几上,慢慢吃餅的黑夫,嘆氣道:「早先時,墨者必服短褐之衣,食藜藿之羹。秦墨雖不止於此,但也講究簡樸,若相里革見到我如此奢侈,恐怕要說秦墨數典忘祖了罷?」
html|sitemap|shenma-sitemap|shenma-sitemap-new|sitemap50000|map|map50000
我的書架 電腦版 手機版:https://hkm.wangshuge.net/